阅读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
■潘凯雄
我曾经在一则短文中将阅读的本质视为“一种私人化的、个体性的选择与行为,无论是读还是不读、读这还是读那?莫不如是”。迄今为止,自己的这种看法并未发生改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从来也没有将阅读视为一件复杂的事。
回想起来,我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十分简单的“我的阅读我做主”,当然也会有出于好奇而从众、出于被要求而阅读的时刻,但最终的决定权终究都是我自己。撇开那些高大尚的抽象道理不论,自己阅读的动力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有目的和无目的两种:所谓有目的,说白了就是为实用、为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而阅读,比如为了获取某种知识,为了一场考试的过关,为了一篇论文的完成,为了工作的职业阅读……如此等等;而无目的则全然就是随性而为,有了闲暇时光,随手操起一本书来翻翻,看得下去就看,吸引力强就多看,甚至不惜废寝忘食,看不下去翻上几页就置之一旁,如果觉得这书太滥也会干脆将书置于待处置的废纸堆中。有鉴于这种个人经验,我甚至武断地推测:一个真正读书人阅读的动力恐怕都不过如此。久而久之,于一部分人而言,这阅读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极端者也会发展为一种癖好。
阅读就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其实并不复杂。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现在似乎变得复杂起来,以至于复杂得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于是乎,各种为阅读而组织的活动玲琅满目、形式五花八门,有设置不同主题的,有集中一定时间的,最终可能还要上升到国家立法这样的高度。可见我说阅读这样一件简单的事现在似乎变得复杂起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实,我完全理解那些为阅读而操劳者的苦衷与用心,也万分敬佩其奉献与智慧。他们为促进阅读而殚精竭虑的动力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地提升全民阅读率,这话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亦即为当下全民阅读率的下滑而焦虑。
我们当下的全民阅读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的全民阅读率现在到底是升还是降则存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我们的全民阅读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恐怕还是一个社会的综合因素之使然,不好一言以蔽之,正如同我们的GDP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但一人均就无语一样;至于当下的全民阅读率到底是升还是降则至少要明确两个标准:首先是比较的时点即什么时间和什么时间比,其次是对阅读概念的界定即是作狭义还是宽泛的理解,包括介质与范围都有一个窄与宽的区别,比如是限于纸介还是包括数媒?比如是限于出版物还是再宽一些?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些人对阅读的理解早就宽到了无边的份上,单是“阅读社会”、“阅读人生”这样的华丽表述您说它的边界究竟在哪儿?包括看体育比赛的实况直播,我们也时常可听到解说员在评价某位教练或队员时会吐出“阅读”比赛的能力如何如何这样的“高大上”点评,如果连这样一种娱乐竞技都“阅读”了,您说我们的全民阅读率还能低到哪去?由此可见,我们在讨论阅读问题时还是作简单处理为好,还是回到阅读的本质上去言说为妥。
从我所理解的阅读的本质就是“一种私人化的、个体性的选择与行为”这个角度看,现在影响读书人阅读、将阅读这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的莫过于两大因素:一是滥书太多。且不说劣币驱逐良币,单是读书人对读物的选择就要无端地耗费好多时间,每年以品种数的增长来彰显出版业绩的出版GDP崇拜早该休矣。二是有关阅读的外围声音也太多。对真正的读书人的吸引而言,能够对引导阅读产生下能量者其实只有内容二字:某本读物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优在何处、劣在哪里……可以见仁见智,但就是不能没有内容。以此标准再来看看现在流行的一些有关阅读的声音,说方法、说意义、说措施、说每年发表的字数、说“码字者”中的“富豪榜”……什么都说就是不说内容,这些空话套话不仅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庸俗化,能有多少作用天晓得。而更有甚者,倡导阅读者如果始终不涉及内容真不能不令人怀疑:这些发声者自己到底读不读书?倘真如此,那才是对阅读最大的讽刺。
曾经听过一副对子:内容为“移动改变生活,阅读改变命运”。上联是中国移动的广告语,此言倒是一点也不虚,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而且还将越来越广泛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单是一个无厘头的“光棍节”就给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扰得躁动不已,这背后显然就是移动的力量。至于下联阅读能否改变命运似乎不大容易说清。不过,如同阅读其实并不复杂一样,推广阅读同样也可以简单一些,从这个角度看我倒是欣赏阅读改变命运这样简单的推广,至于能否改变,爱信不信,但有一点我肯定信:当下社会图实惠者居多,将阅读上升到了改变命运的高度总会有人相信,打个很不恰当的比喻:阅读也如同吸毒,一旦沾上,戒也难!(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
雏鹰微评
作家林玄曾说过:“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态度的好坏,也影响着你的阅读。”那么,我们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简单,而是精细。精致的去读每一本书,精致的去写每一个字,精致的去过每一天。只有精致,细化的去阅读,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悟。就像古人云:“三更有梦书为枕”,我们为什么不在精致阅读中手染墨香呢?拥有精致的态度也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吧。
八(17)班 丁煜桐
阅读的行为是简单的,但人在其间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为阅读而建立的组织成活动也是必要的存在,它们为人类的精神文化的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阅读并不简单,它不是在表面上的将文字收入眼底,而是要将文字表达的精神内涵理解,在此期间我们的三观会因书中的精神而改变,灵魂得到升华,这,才是冷阅读的魅力所在。
八(3)班 郭艺维
阅读是一件简单的事吗?至少我是无法赞同的。阅读何以简单?作者所想的阅读是浅显的,单纯地取悦自己的兴趣。这种普通的层面带给人的只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悲欢,如何发人深省?又如何从阅读中得到启迪,拓宽自身的思维?如今国家之所以崇尚阅读,无非是希望在阅读中有所收获,那些简单的阅读已无法达到目的,因此我所认为的,便是:阅读,不仅要读得开心,更要读得用心。
九(12)班 徐锦
我认为阅读是一件复杂的事。首先,我们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我们才能真正从书中学到知识,感到快乐。其次,要阅读好书,经典作品可以洗濯我们的心灵,可以升华我们的灵魂,但无营养的滥书不仅会浪费我们时间,还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不良影响。最后,还要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由此可见,阅读并非简单,是一件如此复杂的事。
九(18)班 陈璇
阅读是一件简单的事,变复杂的不是阅读,是人。现在更多的人陷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古怪境地。要是细究为什么如此,也能究出千万个不读书的理由,而且“时间少”等理由估计也会位居前列。但实际上理由只有一个,他们认为没必要。社会急功近利,鲜有人愿意把时间泡在一本砖块似的书里,当务之急不是让人意识到阅读如此简单,而是让人意识到阅读如此有用。
八(17)班 蔡旷奇
开往春天的火车
■ 杨术智
其实,每一列火车都在开往春天的旅途中。
开往春天的列车,从冰雪深处驶来。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就像肥硕的北极熊。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人们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没有丢掉对春天的向往。就在鞭炮炸响的除夕,就在春联映红的新年,人们带着笑容,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登上了开往春天的火车。这是一列勇敢的火车,在寒风呼啸中唱响战歌,一路上碾破坚冰厚雪,勇往直前地驶往春天。也许你就是车上一名普通乘客,和周围旅客一起欢声笑语,看车窗外冰雪渐渐融化,看柳树抽芽、小草返青,看花朵次第绽放,看蜂蝶欢快飞舞。作为一名幸运的乘客,你的心情一定也跟着激动起来,心中那朵希望之花,也在旅途中盛开,成为美丽春天里不可或缺的一朵。
开往春天的火车,从童话世界驶过。你会听到春燕的鸣叫,它在寂寞里等待太久,它在车窗外飞越千里,它在等待与你们的会合,等着与大家共同享受美丽的春光。你会看到柳条写下的诗句,那一首首随风摆动的五言或七律,悠扬雅致,有着整齐的韵律,有着舒展的情感,写尽了春天的万种风情,让你陶醉于春天的胸怀。你还会看到奔流的小溪,那清亮的水,那欢快的浪花,那脱离冰封的不羁,那轻装上阵的洒脱,都让你感到全身蓄满力量。小溪在和火车赛跑,看谁先抵达美丽的春天,这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比赛,因为春天的气息已无处不在。
开往春天的火车,满载激情和理想。也许你只是一个孩子,天真浪漫的气质与春天吻合,自由好动的性格和春天相似,进入春天你不会孤独不会想家不会哭鼻子,春天里的一株树一棵草一朵花,都将是你自由成长的幼儿园。也许你是一个学生,春天就是你的新学期,就是你恣意畅游的无涯学海。盛开的杏花梨花可能是你的同学,鸣叫的黄莺百灵也许是你的学长,一株春风中朗声大笑的老树或许就是你的老师,春日深处,必有让你心驰神往的书声琅琅。也许你是一个农民工,你将踏上背井离乡的打工旅程,春天里你学习蜜蜂的勤劳,你学习燕雀的开朗,你学习树木的坚韧,你学习麦苗的顽强。春天开满鲜花显得焕然一新的城市,机器轰鸣掩不住欢声笑语的工厂,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开往春天的火车,不会丢掉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像春运时那般拥挤,每个人都优雅有序地登车出发,前往心中的目的地。开往春天的火车,不会晚点,不会故障停车,不会让你对前程担忧,不会让你的理想失落。开往春天的火车,也需要一张小小的车票,那就是你对未来的一个信心,对生活的一个微笑,对春天的一声问候。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张 军
读书于我而言,是快乐的,但回想过去的读书岁月,那却是一种“苦”。也就是在这苦乐交织中我体会到了人生精彩。
我从小人书开始“读书”生涯。学校里的大小孩,从家里拿来小人书。在班级里轮流看,轮不着的干瞪眼。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是《那吒闹海》,第二本是《燕子李三》这两本书是我用自制的烟火枪向我的邻居李丰收同学换的;我的第一本作文书叫《青青芳草地》,绿色的封面上,有一丛草,一竖行大字算是书名,简单,粗糙,但那却是我的启蒙,现在想想,此后的许多作文里,都有它的影子……读高中时,我拼命地读各种人物传记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那时我有了思考,思考农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命运……读的书越多,越深入,越感觉到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涯、思考的无穷,而人在其中的命运也越切近,越飘渺。我不知不觉走上抽象之路。当年的“农村之思”远了,“人的命运”这个维度却刻骨铭心了,时不时的,脑海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上了大学后,我才知道,不知不觉中,我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那种思想上的“苦痛”一直折磨着我,我曾为自己所谓的“思考”而苦恼过、痛苦过,但我从不后悔我曾经“读”过……为何读书?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读书已经是存在本身。但我知道:我读书之所及,无不是“人的命运”,人在盐米油酱醋中的命运,在世界中的命运,在人类中的命运。我信奉叔本华的理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认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
在这些个胡思乱想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读书是一种艺术,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读书有助于提升自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本书都会为你展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读书让人在多愁善感中领略人生百味,让自己的情感与那个时代共鸣。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最不可的一门少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你想享受生活吗?那就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人生因美丽而精彩。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作于4月20日)
书籍的力量
八(18)班 吕牧原
请原谅我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赘述书籍这一人类思想之神圣载体的伟大与高贵:你或许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不言自明。可我依然要在此赞美书籍,歌颂书籍,正如人人赞美上帝,你依然要赞美上帝,昨天赞美过上帝,今天依然要赞美上帝一般。我要用我自己的语言去赞美书籍,以自己对书籍的尊敬、热爱与感激去歌颂书籍;否则不足以表达我虔诚的心境。
我要说,书籍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人类交流思想的本能。一位哲人说过人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而思想就藏在我们脑子里,不可窥探,于是就需要表达和交流——我们知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力,而两个思想相互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而表达与交流是使两个思想狭路相逢的唯一方式。于是有了语言,接着有了文字,这样创造了书籍。人与世间万物的联系地多么微妙啊——倘若我们盲目无睹,闭耳塞听,拒绝使用嗅觉、味觉和触感,我们就成为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个体,与外界绝缘,成为了死的物质。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同样地微妙:倘若我们拒绝表达和交流我们的思想,封闭我们的脑壳,任脑子里陈腐的思想烂掉臭掉也不愿摄入些新鲜的空气,我们的思想也就死了。这就像一棵已经日渐朽烂的树木拒绝摄入阳光、水分和营养一般愚蠢。我们睿智的祖先对此的理解何等深刻。造字的仓颉或许不会想到他创造的文字启示了一个光辉的华夏民族,但他必该明白人类的进步必是由某一交流思想的媒介所驱动——不,促使他造字的是人性的本能吧,信息的交流是世间万物的生存规律,也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那么话说回来,现在面对这些正肩负着这表达和交流人类思想的神圣使命的赫耳墨斯,思想的信使,受之恩惠的我们不该无比崇敬地赞美它们吗?那么书籍不该当之无愧吗?
人生何其短暂,人类的历史却何其漫长。从短期看,书籍的职能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从而使思想在碰撞中得到锤炼和升华;可从长期看,书籍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责任:继往开来。时间是伟大而又残酷的,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惟有历史证明我们的存在,惟有岁月积淀我们的财富。而岁月积淀下来的是什么?是思想,是知识。千百年前,一位先祖穷其毕生光阴探索、积累、总结下的经验和知识,如何传递给下一代?记忆易被时间的激流冲淡,可书籍决非如此,岁月只能使她承载的知识有增无减,即使海枯石烂,只要书籍还在,智慧文明的传承就永不会断绝。正因如此,现在我们还有幸体悟先哲的幽思,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倘若没有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就万不能骄傲地说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向前”诸如此类的话来,一切滞步不前:此时的知识无法积累,它失去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脱离了时间——因为时间是永远向前而非停滞着的。这样的人类社会必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淘汰。由此我们更应感激书籍,这个诺亚方舟在时间的洪流中承载着人类的文明驶向未来的彼岸,供我们鉴往开来,使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令无穷尽的时间赋予我们无穷大的力量:能够催生进化的力量。这是语言的口口相传所无法替代的。
我穷尽我贫乏的拙笨的文字去赞美书籍,只因为我曾窥见她睿智的面庞和高贵的微笑,窥见她双眸中映射着神圣的智慧的、充满哲理的光芒——这种智慧而高尚的力量温柔而不失威严,教化着我混沌初开的精神世界。当我第一次掀开缤纷的书页,世界如万花筒般不断变幻着向我展示它的广阔与多姿多彩;我仿佛看见雅典娜站在知识殿堂的中央将智慧与希望播洒人间,这尊贵的神祗,美丽的智慧女神,感化着原始的、懵懂的人类,以知识与爱的福音开启了我们的灵智。或许我所窥见的根本不及她真正美丽的千万之一,或许我苍白无力的语言描绘不出她真正智慧的千万分之一,但我依然要写,因为当我初次邂逅她时,我就知道:即使我今后从无机会走出这个小镇,我也能借着她俯瞰世间洞察万物的眼睛阅尽人间百态;即使我毫无可能穿越到远古或未来,我也能借着她通鉴历史放眼未来的眼睛纵览古往今来;即使我的灵魂终生禁锢于肉体之中,我也能借着她不染俗尘超脱凡世的眼睛控测精神世间的制高点。她是如此地博爱与无私,将她的力量毫无保留地赐予人类,将她的恩典毫无保留地施于人间!
然而我悲哀地意识到,那么多人不愿领受她的恩惠,那么多人不曾领略她的智慧,那么多人无意感恩她的无私。我就像一个无能的传教士,不知如何才能使更多的人领略上帝的博爱与伟大。我该如何向你传播书籍的力量呢!请原谅我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向你唠叨:读一读书吧,你只消掀一掀,瞥一瞥,就能领会到她那神圣的,高尚的,属于知识与爱的力量了!那伟大的智慧的力量啊?你会崇敬她的,热爱她的,感激她的。你会受益无穷。你会同我一样赞美、歌颂她的。我不知道怎样证明真理,我只能告诉你一条永远的真理:读一读书吧,总有好处的。(指导教师:张旭)
“食书”成就“大师”
八(18)班 熊奥彬
当前,吾乃一介“美食家”,专品世间藏书。本人口味颇刁,若无百味俱全,吾便不屑青睐。人道是:好读书,读好书。
吾历经三朝五代,所“食”之书丰富多彩,美味可口。
第一口好清代的“咖啡”——《红楼梦》。
那时尚无咖啡厅,就看着林妹妹双眼哭出了两个核桃:“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吾好似抿下了一口难觅的苦咖啡,望见那痴情的石峰与忠贞的绛珠草,黯然神伤。定是那杯长存的咖啡撩了些苦涩掺进我辈的心里吧。
吾后来又常光顾“麻辣串儿铺”——鲁迅先生的笔迹。
其文笔如椽,且大快人心。若心里有不平,游此地,食鲁迅笔之“锋”味,便可昂扬斗志,义愤填膺,也窃窃赞叹鲁迅先生“打人不打脸”“一剑已封喉”的高尚品质和不屈之勇气!他妙用反语,似反疑不反,辣得让人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自然有人七窍生烟,有人拍案叫绝,有人自省其身。说其如“串”,取直剌“正人君子”心窝之锋利的意思。我辣在其中,胸中满腔热血,乐不思“俗”。
等到吾年岁稍大些,颇喜欢温甜的“汤汁”。那便离不开“调味大师”——老舍爷爷。
吾不再偏执于重品味的美食,而这温甜如银河之水的文字倍受吾钟意,品尝《骆驼祥子》中的温情,甜得腻住了我的心,竟会莫名地掺入了一些酸涩,倒猛然让吾皱眉又流泪——原来那么长时间以来,我对“食书”竟也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吾因书留情。
酸甜苦辣咸,柴米油盐酱醋茶,外加异国“小甜品”——书的味道却是最使吾难以忘怀,缘于其的多种风韵。
不谦逊地说,书已使吾成为品鉴人间百味的“大师”。吾已将“成才”之秘诀告诉你,你可有动心?
“今日天晴朗,风声和沐拂。汝若啃本书,复得润心田。”一曲打油诗献上,稍稍献丑;只是为在读书日前成就“食书大师”!
(指导教师:张旭)
情系书海
七(7)班 胡宴瑞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
——题记
人累,独坐一室,让疲惫之身得以安宁;心累,捧起一本书,让浮躁之心得以慰籍。
读书,探视成长的痕迹,重温历史的经典,与未来同悲同喜。我们可以饱览不曾看到的一切,可以抵达自己向往的乐园,可以登临我们梦想的巅峰。读书,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能够开启我们的心智,挖掘我们的潜能,能够感悟人世的真谛。
读书,是一个可以很好认识自己的途径。当我们内心浮躁时,拿出冰心的散文《归来以后》,让那玲珑剔透的文字来安慰那泛起波澜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失落时,拿出鲁迅的杂文《热风》,让那激情澎湃的文字来震撼我们的心灵;当我们内心彷徨时,拿出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让那铿锵有力的文字穿刺起起落落的人生。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书,书使我们的成长更快乐,更美好。在书中,我曾被《皇帝的新装》逗得捧腹大笑,被《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动得热泪盈眶。书里有人生精彩的解读,有人世深远的沧桑,有历史漫长的足迹。在书中,我曾为岳飞将军的壮志未酬鸣不平,曾为阿Q的悲惨遭遇而叹息……在书中,我如同春天播种的希望茁壮成长。
我知道,站在高山之巅,我能看得更远、更广;而藏身在书籍中,一定会攀得更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会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也会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
在灿烂的阳光中,怀揣着一本书,嗅着纸上散发出淡淡油墨的清香,聆听轻风吹拂书页的声音……
读书可以回顾历史,可以使人立足现在,可以使人眺望未来,可以使人生潇洒走一回。在高处,一个人最容易与历史会合,也最容易与自己会合。
读书读懂了相遇或离别,读懂了期待或无奈,读懂了不如守拙于清心,淡然而浅笑。 ——后记
让我们直面苦难
——读《青铜葵花》有感
九(3)班 郑天美
曹文轩的文字我是从小看过来的,当时我只是觉得有趣。对于《青铜葵花》也没有太大感触。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这次征文,我可能不会再看它一眼。
然而我发现自己错了,错得很彻底。
它绝非我想象的精彩,也不是我意料之中的苍白。它并不是那种直接的,悲怆的,深厚的儿童文学,而是一种紊乱的,纯净的,像诗一样的纯美至极的童话。然而就是这种清新淡雅的文字却让我红了眼眶。
葵花从城市闯入了一个令她完全陌生的世界——大麦地。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个生长在农村,有语言障碍的人——青铜,而葵花却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伶俐可爱的女孩子。看似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却被苦难紧紧地捆在一起。
葵花是因为一次意外而失却了相依为命的父亲,不得不来到青铜家——大麦地最贫困的人家。然而那一家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葵花的到来。我明明有亲人,但我依旧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不是一家人却能在苦难面前紧紧地抱在一起;为什么明明不是一家人却能在苦痛中寻找欢乐;为什么……
曹文轩笔下的人物在苦难面前似乎都是从容的、镇定的,很少有失控的表现。虽然葵花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各种各样的麿难,但她却始终没有被打垮,青铜亦然。这就是曹文轩文字的魅力吧,他顽强地不让他笔下的每个人在苦难面前倒下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态度”。即使这让他的文学作品少了许多人艺术性,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淡然。
苦难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当汶川玉树地震在人们猝防不及的情况下汹涌来袭,以十分短暂的时间吞噬了那么多生命的时候;当阿尔卑斯山发生雪崩的时候;当中国煤矿连连发生瓦斯爆炸,一团团鲜红的生命之火被永埋于黑暗之中的时候……我们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又能做些什么呢?难道们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勇敢地直面苦难,用他们坚强的臂膀来遮挡满天乌云,漫天黄沙;他们知道能够生活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所以他们依然能在生活的夹缝中寻到欢乐。
有的人也许会说:“现在科技那么发达、生活如此美好,不会发生故事中所述的苦难了。”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苦难几乎是永恒的,不管你生活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痛苦,无论哪一个人,都是如此。正像曹文轩说的:“有些苦难,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只有勇敢的面对面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才能成为强者,生活的强者。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和敢于正视痛苦,直面苦难的不屈精神!(指导老师:王春雷)
万千芳华书中来
九(18)班 蔡晋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乃无数文人墨客之瑰宝,被视为神圣的精神食粮。爱读书的人,目光里总透露出睿智,显得富有生气。这是因为书中的万千芳华通过阅读之泉渗入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举止。
书香流淌在时光的长河中,积淀浸润着书籍的精华。捧一捧书中的水,你能嗅到零落在断桥边的梅花的馨香,你能品到农家腊酒的甘醇,你能看到大观园里的樱桃红和芭蕉绿,你能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你能体悟到“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书香沉积在历史的沃土里,发酵,升华,愈放愈香,醇而不浊,蒸发的是水,凝聚的是精华,这是古典书籍的清香,浓郁。
书香弥漫在深邃星空中,旋转,变大,闪闪亮亮。漆黑的夜幕中闪烁着书籍的光亮。摘一颗星星,让它伴你前行,你能看见冰心园里奉献的荷叶,你能看见幽谷里馨香的百合。星星是可以摘的,摘下一颗星星,你能感悟哑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乐观,你能感悟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情怀。
这是现代典籍的蓬勃,朝气。
书籍散发着芳香,陶治着人类的情操,传递着文明的命脉。可是中国青少年的读书状况令人堪忧,被称为“变质文明”的作快餐读物却风靡一时,在物质文明飞快的车轮下,书籍承载着的文化被无情地碾碎,成为飘飞的尾气。国人的心理状态更令人担忧,抑郁症的人数不断增加……
同学们,读书吧,让文化之光把心房照亮,让书中的万千芳华缤纷每个人的世界,有书香缭绕的人生才会更加辉煌。
(指导老师:曹吉星)
花香不及书香远
九(20)班 王永康
三月的轻风拂过书面,淡淡的花香伴随着书香刺激着我的神经,我禁不住再次打开书卷,嗅着书中的墨香,细品书中的奇妙,真好。
呀呀学语时,听母亲读书中故事,很是入迷。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一员,时而欢喜,时而悲伤,自己的心也随同书中的情节而时起时伏。那时我虽然不识字,但都常听母亲说:“花香不及书香远。”
上学了,识字了。慢慢地,自己学会了看书,不断丰富着书的内容,书香也变得清丽浓郁起来。读童话时,书中散发出稚嫩的乳香;读寓言时,书中隐藏着浓浓的墨香;读散文时,书中飘溢着淡淡的花香。随着读书种类的增多,我读书的兴趣也越发浓郁起来,一页页溢着书香的背后,无不寓示着做人处事的道理。
上初中了,自己不再局限于故事情节之中了。开始向经典名著迈进。书香又变得浓浓深厚起来。从经典中,我不仅闻到了书之香气,我还品到了书中的韵味。读《三国演义》时,眼前飞动着一个个鲜活的背影,从英雄好汉们的身上,读出了大智大慧和大义大勇;读《西游记》时,我从孙悟空身上看到了勇敢、无畏。我从唐僧身上学会了善良、诚实。读《水浒传》时,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智慧;从鲁达身上,我看到了侠义;从武松身上,我看到了豪情……书中的人和事无不散发出一种馨香——伴君当伴玄德,择相当择孔明,交友当交鲁达,坚信当如唐僧……
现在,翻开泛黄的书页,再次品读,书中的故事虽已不再新鲜,可书香依旧。是书籍带领我走过了万水千山。我的情思或在战场上穿梭,或在树林间漫步,或在海边悠闲地吹着海风,或在深谷里独自徘徊。我知道这些只不过是书香中的一瓣心香而已。
“花香不及书香远”,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花香芳一时,书香袭一世。国学经典是书香之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能花香……
合上书本,再次回味经典,缕缕书香又再次将我氤氲起来。
化香亦书香,书香亦花香。
(指导老师:曹吉星)
在书的世界安然行走
九(9)班 臧潇淼
泪水追忆不回曾经那些美丽的让人怀恋的读书时光。——题记
已想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书,只记得第一次小心翼翼的翻开那本留存于儿时梦忆的《安徒生童话》时好奇而又紧张的心情。那些沉寂在时光中关于书的美好,只能在某个安然无声的夜晚,一遍遍的回想,然后止于岁月。
有时会觉得只有在读书时才能找回那片纯粹安静的无声世界,太早的学会隐匿自己的情感,不想让太多人了解自己,一个人感受书中的单纯美好或缄默哀伤,没有孤独,没有嘈杂,我在书的世界里独来独往。那些幸福的小时光,在熠熠流年里,谱成岁月的歌。
会不会在日复一日中淡薄了对身边书籍的情感,会不会在过多的持续阅读中产生审美疲劳,会不会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尖叫地去追随了那些花哨的美丽,然后逐渐的遗忘了那种书卷空灵的气息。那能不能静下心来,听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重新调整阅读在心中的那份重量,不要过于自信的认为自己已能淡然这种情感,那份纯粹的美丽,阅读的时光没有人能轻易遗忘。
最近喜欢读林徽因的《小诗》,她在病中写下了它,可是她看到了蚌壳里斑斓的颜色,那条绚烂的虹如同一条彩溪,欢淌于她寂若山谷的心底。读它时,我心中有一点悲哀,是那种人人都有过的,偶然且莫名的悲哀,猝不及防,但不浓重,不会叫人沉溺,只有那么微微弱弱的一缕浮散在心头,凡人力有不逮,难以事事尽意,那不如意的片刻兴许便化作了这一时的浪花,涛声,无话的静,还有暗幕下闪闪的星,催人眼角酸涩,勾起关于孤独与哀伤的情绪。
“外面没有夕阳,也不见雨点”,我们所经历的,不是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哀愁可以遗忘,内心可以丰饶绮丽。或许,一切只是读书给予的恰好,我很容易被书中的琐事细物而感动,而生活往往寄予在那些琐碎的际遇中,不负读书时光,生活亦不会负你。
在风拂过的瞬间,我总会想起那个有着微微金色卷发的小王子,他的故事像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没有硝烟的打扰,没有是非的牵扯,没有一切虚无缥缈的对白。只有与心灵淳朴的推心置腹,与心灵纯真的侃侃而谈,与心灵明净的携手共进。
“实质性的东西,只有心灵能洞察一切,肉眼是看不见事物本质的”,这是读《小王子》时来自心灵的独白,我们的肉眼太平凡,太庸俗。整日都注视着尘世的悲欢扰攘,在世俗间漂泊流浪,销蚀了心底曾拥有过的那份童稚的无邪,沉溺于人世浮华,迷失了路途。只有童话才能洞悉这一切,没有铿锵语句的陪衬,却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哲理,是穿越了时光的隔阂,只剩下凄美纯真。
岁月静好,指尖划过遗忘的读书时光,我与书,彼时温柔相望。
两种书
八(18)班 易逸伦
对于书,他们给出了有力的、毋庸置疑的分类:课内,课外。
明显地,我偏爱后者。那或薄或厚的一本捧在手中是踏实的,心情也愉悦轻松。令人烦忧的习题,梦魇般的标准答案已不见踪影,眼睛亦不必剜遍每个字符。读这种书,是身心的大享受,但我又不得不捧起前一本书。这两种书水火不容,哪一方喜欢,另一方就要荒废,所以对于现在的我,读什么书是一个令人烦忧的问题。当然,面对这的也并非我一人。
这种纠结,也许是要牵涉到读书之意义。书生来是传递信息之物,是语言一样的工具。但有些书是功利性的,我们不得不读它们,有些书非功利性的,也许就可有可无了。这便是界限分明的两种书,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库。学霸们避“杂书”犹不及,学渣们却害怕靠近课本知识的大门,好像就是这二者间的抉择注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好像就是冥冥间是二者之一抉择了我们。
但我想,两种书的斗争非得这么残酷吗?
知识无界。作为知识传递的工具,书应当是一个团结的家庭。我们读什么,也并不影响这种团结。但偏偏就是打破了这一切。现在应是修补的时候了。怎么修补呢?我觉得,读书人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是影响读书的重大因素,倘若我们以同等严肃认真又乐在其中的情感去读这所谓的“两”种书,那无疑会融化二者的壁垒,让它们在自身的思想中达成统一,不再分裂,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种书——也只有一种书,传递知识的书。
话虽如此,但做到便不易。所谓事在人为,读书首先要热爱知识。后一步就是放轻心态,不能追求纯知识,那只会走火入魔。读读小说,散文,皆可,因为那里也有知识。对于课本“熟读精思”十分重要,但也不能战战兢兢,否则就无所谓读书之乐。最后若能以读故事的心态读课本,那就真是圆满了,此时你心中已无两种书的概念,只有对读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渴望,道到上乘!
这也是读书的秘诀。甚至于,一次我在阳台废物堆中扒出一本说明书,我也看得津津有味,陶醉于阅读的乐趣里。说到读书我便猛地想到了这件事,这是我最快乐幸福的一刻,亦是我不知不觉开悟的一刻:金色阳光甜蜜泼洒,我读着零件构造工作原理,犹如读着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说。(指导老师:张旭)
古老的敌意
八(17)班 蔡旷奇
最后一次去图书馆是一个盛夏的日子。少见地,图书馆里人挤满了人,似乎大家都在同一时间爱上了阅读。但事实是他们都在同一时间爱上了免费冷气和免费网络。
从此我再也没去过那里。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静坐下来读一本砖头厚的书对很多人就是一种煎熬。书本越来越古老,文学巨著红颜白发太大年纪了。
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里,我就是喜欢纸质阅读。人说读多了书会有书卷气。同样地,在这个世界会沾染上钢铁机器的冰冷气息。我只是固执地想洗掉那冰冷气息,使人更加像人,而非流水线上的机器。
每一次到书店,老板都会跟我讲生意越来越难做。除了“青春文学”和“自学资料”之外,别的栏目跟没人一样。一本精装本带讲解带注释的《老子》只卖十九,但某网络小说以近四百的价格傲视群雄且畅销多年仍未衰败,尽管它只是看过一遍就无再读欲望的快餐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到现在我们也爱以“天朝”自居。我们确有倨傲的资本,只是那资本只被我们用来炫耀。西方的羊皮卷太厚重,莎草纸太脆弱,竹木简易腐朽,只有纸,轻薄柔韧、灵动且带馨香。而如今,人们有了网络,于是纸张确乎逐渐被取代。老舍不在,鲁迅亦已死;《双城记》撕毁,《西厢记》文字已逝;《史记》亦荒废,《诗经》无人问津。
书香已化蒸气。
前朝历史,被当世繁盛杀死。汉隶晋书只留拍卖。柏树如此少,盛世币书枉费树苗,却只有列印出种种钞票。
字字有泪,文人苦笑……
我相信仍有人像我一样,近乎固执地热爱纸质书卷,热爱“风吹哪页读哪页”的轻柔之感。
但是——
一个追赶别人的人,很多东西都顾不上了。文人画已然式微,文人字更加难求,真正的阅读也越来越少。那些雨天的墨盒,晴日的香炉、叫卖糖葫芦声里的沧桑,鹅卵石煨暖的清幽小径,写出过传世之作的文人故居,书中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在老照片里 一窥个中堂奥了。那些如诗词小景的恬静境界、闲散的生活,在现代很难寻觅了。
撒切尔夫人曾:“我不知道一个只能输出电视机而无法输出文化的国家有何可怕。”而生活和伟大的东西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此“古老的敌意”也正是一种“现代的敌意”。古与今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但文化却差隔千年。我爱读书,却只爱纸质阅读。我知道书中自有此“先进”更先进的东西,也希望人们能在某一时刻放下手机,享受纯正的东西。如果有人讲我假文艺,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是拒绝“文明”的顽劣之徒,我想的都是落伍的东西,只是书中的妄想。那么,我也愿一千零一次地用切。格瓦拉的话回答说——“是的,我就是这样的人。”
如今在这里,阅读日已像复活节一般无人在意。我看重书本身甚于看重书的内涵与读书感悟,因为若无人知书的价值便也无人知其他。内涵与感悟全部建立于书之上。而我的感悟,亦关乎于书。
任何简单地以落后、先进来区隔一个时代的文明与否都是蛮横撒野。且长久如此,文明可有东西,流芳百世?
读书,是否亦能,流芳百世?
(指导教师:王春雪)
用书籍滋润心灵
七(17)班 戴苏衍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每当读到清朝大诗人张潮的句子,心中总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这种兴奋,是诗词赋予我的神奇力量。
如果说诗是山的话,那么词便是水。诗是沉稳的,句句对仗工整;词是灵动的,字字意蕴深厚。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让我沉醉其中。
我喜欢在落雪的黎明,泡一杯香茗,捧一本诗集,陶醉于满屋书香的氛围。撒些许茶叶于那锃亮的茶杯中,热水流入,那干瘪的茶叶就沸腾舒展,碧生生地还原出生命那浓缩之绿。浓香的茶,伴随浓香的书,就这样源源不断地灌输到我的生命与灵魂中去。似乎觉得,字里行间皆为层叠之青山,潋滟之绿波。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是千千万万的游子共同的心声。但是,你——刘禹锡,独与他人不同。就凭你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内心深处的乐观与坚强毫无曲折地展示给世人。自古以来,秋季总是被世人视为悲季,将那黄叶落入泥土中联想到自己漂泊孤旅,甚至死后也不能归入乡土。但龚自珍认为:黄叶虽落,也要将自己最后一丝力量融入土地,肥沃土地。待到来年之春,“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悲美相间的季节里,刘梦得先生久久巡望天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何等的洒脱。
一缕幽香悄然逸出。循着香味寻觅,一座草舍逐渐清晰于眼前。屋后是一片花园,许多花园,许多花儿都已凋零于泥土中,唯有几朵雏菊仍傲然挺立。一位老者的沉沉低吟,不绝入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摆脱了世俗的纷扰,你隐居于此,功名利禄丝毫撼动不了你清高自洁的心灵。“我独爱菊花”。手捧一杯菊花茶,遥望远方,对天遥想,参悟人生,这是种悠然、超脱、不惧一切的豪迈。
似乎所有的诗词都能滋养我的心灵,给我无限的启迪。我欣赏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读他的诗,意深情浓;我偏爱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读他的诗,激情飞跃。在风和日丽的春日,我看见乌云受到阳光的净化后变成天上的鲜花,便不再拥被于床,起身体验“燕草如碧丝”的美景,拥有“雨中春树万人家”的快乐;在萧瑟的秋风中散步,忽见老杜招手,“举杯邀明月”,太白潇潇洒洒地走来,让我与他一起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
朋友,在如歌的青春岁月里,让书籍来点缀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小说会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散文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翱翔,但我对词情有独钟。它洗尽我心灵的尘埃,提升我们的灵魂,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引我走向远方的路!
(指导老师:熊继东)
读书真好
九(13)班 李源枢
捧一杯清茶,坐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任凭碎碎的光影透过树叶间的罅隙打在刚翻开的书本的扉页上,时光静好。
让我怎么感谢你,我的朋友。唯有一遍遍地诵读你。我的目光掠过你,心里却早已风起云涌。像在沙漠中发现了一朵惊艳的花儿拼命发芽。我跟随你去看了鲁滨孙呆过的荒岛,那里种满了坚强与希望;我跟随你去感受了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那里弥漫了欢声笑语,悲伤怀念;我跟随你去 嗅嗅席慕蓉的菖蒲花,热情澎湃,单纯美好;我跟随你从繁华的城市中心走到荒芜的小镇尽头。阅读就像一扇窗,我小心翼翼地推开窗户,领略了窗外一碧如洗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所有美好的景物。
三毛曾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我们翻一翻书,它便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融为一体,相互依偎,它触及到我们的灵魂,尽管我们浑然不知。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外国记者曾讽刺道,为何中国人走的路叫“马路”?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巧妙的言语不失风度,又回答到了极致,这也就是书读多了,智慧也就多了。
享受读书的过程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像五柳先生一样“不求甚解”,我们也可以像宋濂一样“手自笔录”。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它所折射出的人生的感悟才是最真实,最纯粹的。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的性格,让我们浮躁的心变得平静,像波澜不惊的海面;一本书也可以让我们对旧事物有新认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一本书也会让我们变得豁达,融情于山水,不再计较得失。
而当我们渴望读书时,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形成。现在的人们每天都穿梭于拥挤的人潮中,繁忙的工作中,回到家手机、电脑、电视一拥而上,根本无暇顾及那静静躺在书桌上的书。但是当我们轻捻着泛黄陈旧的纸张,品读着细黑端正的文字,心里是一种莫大的满足。我们可以将喜爱的书珍藏,尽管被时间遗忘,被岁月埋藏,它永远在那里封锁着你的笑容不被埋葬。
这小小的书本也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像细微的波浪一样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我们会发现在这大千世界中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却又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所以不容骄傲,也无须自卑,它会让我们在穷途末路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我用朦胧的双眼顺着阳光眺望远方,心中激起喜悦与力量,在这安静的午后有你陪伴,真好!
(指导老师:吴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