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 > 【骄子访谈】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对话2014年高考固始县理科状元宋国畅

【骄子访谈】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对话2014年高考固始县理科状元宋国畅

2014年08月11日 18:04:17 访问量:3074
【骄子访谈】吴晓军:最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对话2014年高考固始县理科状元宋国畅


    

    宋国畅,出生于1996年10月24日,固始县城郊乡藕塘村人,现居住于固始县番城区六里庙社区。2014年高考,他以687分(其中语文123分,数学144分,外语141分,理综279分)全省第51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能源与动力专业录取。宋国畅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学霸又是怎样炼成的?近日,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晓军:宋国畅你好,首先祝贺你被清华大学录取。你是从固始城郊一中(现更名为固始番城中学,笔者注)考入固高的,在固始人的心目中,城郊一中并不是全县最好的学校,你当初为何没有选择更好的中学就读?在人们拼命择校的今天,你是否觉得选择一所好的中小学就能让人生赢在起跑线上? 
    国畅:我父亲原来是城郊乡阳关中学的教师,2002年考入固始县检察院,成为一名公务员。我从固始实验小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城郊一中就读,当时是父亲做出的决定,可能是城郊乡人,对城郊一中更有感情吧!后来,我知道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的祈长福、2007年考入清华大学的何丹阳都是从城郊一中考入固高的,于是对自己的母校和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祈长福、何丹阳”两个名字成为我心中的灯塔和路标。择校不如择师,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城郊一中和固高一样,培养了我,也历练了我。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贯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我们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赢在起跑线不如赢在转折点,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才是大智慧。 
    晓军:作为全县的理科状元,你是高考的成功者,但是,人生高考忧患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到这个时候,舆论多少显得有些残忍,在媒体的报道和大众的言谈中,高考似乎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是属于“人生赢家”的游戏。你觉得,高考依旧是成王败寇的古老神话吗? 
    国畅:一方面,对于高考状元及其“传奇人生”的过度渲染充斥着媒体报道。如去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弃学香港大学复读,今年再度以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被媒体赞誉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关于分数和传奇的“成功者狂欢”充斥着各种版面和网页,虽然是新闻报道和媒体舆论的常态,却也多少令人唏嘘,这种炒作其实伤害了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以往关于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的种种批判和反思也似乎在狂欢的氛围中消弭无形。如面对辽宁高考状元为换个学校只能复读重考的事件,只有很少的人去思考这种对于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是否与分数有效期问题和转学制度的缺失有关;此外,不少高考成功者往往不是“书呆子”,而是有着非常乐观的个性和非常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也并未引发专家学者们对于现行制度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更没有人关注在这场竞争中“失利”的个体,去剖析是否有环境或制度性的因素制约着水平的正常发挥。围绕着高考而形成的舆论和话语是高度狂欢性的,理性的阐释和反思不是没有,却十分微弱。这样的舆论和话语,即使在无关痛痒之处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却于总体上不断强化着“分数决定论”,并以种种方式提醒人们“不能输”“输不起”。这是一种十分焦灼,甚至有一点反动的价值倾向。有学校为高考状元立雕像,一方面反映了高考制度对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显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观存在严重扭曲。又不得不承认,高考只能实现相对的公平,是贫寒子弟“跳出农门”的最佳路径。尽管高考制度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着革新,但民众对于高考的理解依然没有和以往的“科举式”高考时代有什么明显的差别。都知道教育要改革,高考要改革,但怎么改革,人们都很茫然。教育是一个“不确定”系统,我们常说,教育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石头又在哪里呢? 
晓军:你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更多的人关注你的学习方法,你是通过怎样的学习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你的老师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 
    国畅:大多数理科生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资源——课本。当诸如《教材完全解读》、《5年高考3年模拟》这类教辅资料大行其道的时候,学习的基础——课本,却被我们抛在角落里。的确,课本上的知识点在我们眼里很多都是小儿科,但谁说简单的知识点就不会出错?比如数学中“算法与程序框图”一章,课本中有几个“高大上”的名称:辗转相除法、除二取余法、秦九韶算法。它们其实很简单,但等到二、三轮复习的时候,有几个人能说出它们是干什么的,怎么算的?今年没考,并不意味着就被永远踢出高考。一旦出现,它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让不爱看教材的我们知道学过却无从下笔。语文课本中的大量实词虚词,是我们做文言文翻译的基础。同为语言学科的英语也不能忽视课本的重要性。课本中的一些固定搭配是很多人的软肋。如be born ( into) a poor family ,这是我在一次语法填空练习中遇到的,当时怎么也想不到是这个介词,而它就安静地躺在选修课本中。生物课本是我们也是老师很看重的,但我觉得最好能翻看人教版的。除此之外,物理化学的教材也不容小觑。充斥在教材各个角落的物理学史、定理、化学生产与生活常识经常让人防不胜防。再来说说积累。值得积累的不仅仅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还有做题的思路方法,甚至是易错点。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老朋友——错题本。这个本子可谓“含金量高”:有好题,有难题,有错题。错题中又有因知识不足而错和因粗心而错。很多人害怕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于是对难题很是看重,却没注意到很多时候阻拦我们取得更高分的障碍不是为数不多的难题,而是经常出现却很少被重视的易错点。如数学中的几大“魔鬼”:空集,二次项系数,零向量等。它们是多数人的梦靥。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错误。如我个人易忘记变化磁场产生感应电流时安培力随B的变化。这类错误往往是致命的,而我们恰恰要能够直面这些低级错误。再有,计算过程存在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已知量的单位是否需要转换?若已知量是字母,字母是否有单位?计算结果是否需带单位?若需带,填空时空格后是否已给出?计算结果保留什么形式,分数、小数还是整数?保留几位有效数字或几位小数?结果是否带正负号?涉及仪器读数时精确度是多少?甚至还有题目是否要求列算式而不要结果?一旦算对而在这些问题上栽跟头,我们会懊恼不已。另外,语言学科的积累相信我们都做的很好,对于生物,我建议大家多积累那些做题中碰到的陌生的知识点,往往是一句话,甚至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至于作息时间,我们早起时间都差不多,午休也都有,但晚上实在不建议某些狂热的刷题党挑灯夜战。11点睡觉应该是最合适的,太晚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此外,大家一定要保证每天的锻炼,别让身体连累学习。还有就是心态。在考场上心态很重要。很多人爱抱怨说考试时生病啦,考场的桌椅质量差啦,监考老师太烦人啦,前后位的考生总是碰自己的桌椅啦等等,为自己考差找借口。其实只要还能拿得住笔,只要头脑还算清醒,都不会影响发挥。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做题,没有什么外界条件能够干扰你。找借口恰恰是因为复习不到位导致的心虚。因此,考前认真过好每一天,临近考试才能告诉自己:I’m ready。当你拥有这份自信时,考试结果绝对会让你满意。同时,我也知道很多同学感觉自己考前压力太大,总爱杞人忧天去担心还没到的考试,甚至都没法专心复习。这种太在乎结果的心态是要不得的。我承认高考结果比之前的学习重要。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中,当你总想着输赢的时候,你已经输了。这种心态的来源应该就是某次或某些次学习上的不如意,这时不妨有点阿Q精神,专门找自己发挥出色的几场考试来安慰自己。应该说我自身的心态不算太好,但我的老师总会在我最易迷茫的时候指导我。应届时,我的班主任钱玉中老师每次大考后都会找到我,考好时警醒我,考差时鼓励我。从教我英语的孙淑梅老师和刘闽老师那儿,身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也收到不少鼓励。可惜第一年高考我发挥失常,复习这一年的压力非常大,后期成绩的起伏差点让我怀疑高四的价值。幸运的是,老师们总是不断地鼓励我。班主任汤润老师每一次谈话都像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语文老师顾明银也是在我连续一个月大考小考都不理想时帮我重拾自信,数学水平让人膜拜的黄应国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而他也是我们戒骄戒躁的最好导师。 
    晓军:你说自己曾经是高考的失败者,可是据我所知,你在去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就考出了637分的优异成绩。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选择复读的?你是否觉得高分选择复读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国畅:我去年高考637分,这个分数离复旦大学差两分,不过刚好是上海交大的分数线。然而命运似乎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去年高考我的语文仅考了111分,你是知道的,在考生同等分数的情况下,语文分数低就要出局。111分一直刺痛了我的神经,“木桶定律”这样说,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么木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企业界最知名的管理法则。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制,该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语文一直是我学习的短板。进入高四,我遇到了顾明银老师。顾老师讲课总是带着幽默,一句“大家看这个…”总能引来阵阵笑声,一扫语文课堂传统的沉闷风格。也就在这一年我开始认真的对待语文,暑假参加了书法培训班,书写有了很大的进步;周末时上网看看新闻及时评,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今年高考,我的作文题目是《执合作之笔,绘共赢之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分数。语文123分虽然算不上高分,但总算没给我拖后腿。 
    很多人认为,高分考生积压至下一年,增加了下一届考生的升学压力,又会造成新一批高分复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高分复读的怪圈。这种恶性循环,是对本不充足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其实,随着大龄考生都可以参加高考,标志着平等受教育权的观念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复读既是考生的一种权利,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进程中的一种选择。很多人这样算账,比如经济和时间成本,复读一年除了要多花一年的学费、生活费之外,还会比那些进入大学的同龄人晚一年毕业,也就晚一年参加工作,晚一年挣钱;比如机会成本,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千变万化,但总体的趋势是毕业越晚,就业形势就越紧张,工作可能就越难找。不同的观点却认为,复读一年对孩子来说损失不是很大,也就多花一年时间,家里再多花一万块钱,可是如果能够考上北大清华,毕业后年薪就能达到十几万元甚至更多,怎么着这笔钱也出来了。“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复读,他可以走进梦想中的清华、北大。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复读,他可能比上一次摔得还要惨。复读班带走了我的青春和朋友。”有人这样说。所以说,复读因人而异,去年我的目标就是清华大学,这个目标一直没有改变。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了理想而奋斗。于是,我不做屋檐下叽叽喳喳的麻雀,而是做搏击蓝天高瞻远瞩的雄鹰;不做路边随风摇摆的小草,而是做高山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苍松;不做山沟里易涨易退的小溪,而是做寒暑不变一望无涯的沧海。 
    晓军: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这是美国歌唱家贝弗利•希尔斯的名言,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国畅: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行动。每天对自己说,“我会去做这件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天才是1%的天赋和99%的努力。”只有去跑,你才能成为跑步运动员;只有去写,你才能成为作家;只有去积极地培养你的感情,它才能开花结果。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更加高效,但勤奋付出是不可缺少的。确实有一些快速取得了成功的人,但你通常会发现,他们在取得这些成功之前的许多年里都曾在相关的工作上付出了许多努力。换言之,他们目前取得的成就是他们这些年来努力付出的果实。除了高考没有任何考试可以代表最终的结果,不能因一次的失利而丧失信心,更切忌因一次的得利而停滞脚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的古训绝非一纸空文。刷题党有这样一句奋斗名言:生命不息,刷题不止。哈佛校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不论何时,即便是进考场前,我们的思维也不能有所懈怠,依然有争取的机会。我们也许再努力也不会有辽宁省连续两年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那样彪悍的人生,但至少没人剥夺我们努力的权利。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前一段时间看到某班的班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自嘲中也暗示着我们,任何一个值得我们去的地方,都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学霸的另一面是平凡(采访手记) 

    山望险峻水望深,人望高处树望春。 
    儒道互补有智慧,高尚之境出凡心。 
    喜欢上网看电影,看新闻,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喜欢读诸如《海底两万里》之类的科幻类悬疑、冒险的小说,虽是独生子,却也算是出生农家,成长之路磕磕碰碰,求学之路坎坎坷坷,这就是真实的宋国畅。勤学苦练的另一面是犀利幽默,积极阳光的另一面是静水深流。 
    我不禁想起中国的儒道互补。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无为”;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驰”。道家的旨趣与儒家的旨趣看似相反,其实是互为补充。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是一门学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两门学问都是不可缺少的。 
    宋国畅是积极有为的,这一点不必讨论。不知不觉间,他又用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丰富着自己的心智,这就难能可贵了。他博览群书,交友广泛,在分校复习的一年时光里,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张驰有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静静地守望着青葱的岁月。《庄子•山木》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他的意思是说,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不媚上,不欺下,不苟同,不狂放,带着三分侠气,保留一颗素心,自然能够获得别人的真心与尊重。人们常说“教育是农业”。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者。农民对土地,唯有朴素实干,最来不得半点浮躁。 
    用平凡之心,也可以成就高尚之境。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8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扯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后却将纸片塞到书架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著名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是: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声名水上书”的济慈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他只是怀着对艺术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平凡地记录着自己的心声。淡定,清醒,不慕名,不求利,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用平凡之心,创造了走进人类心灵的巨著,从而成就高尚之境。 
    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那一刻,其实并不是为了流传。宋国畅亦是如此。 

编辑:王爱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固始县实验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