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最美家庭、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引起各地、各校和广大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弘扬广大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高尚师德,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我校教师邬春燕一家被评为河南省最美家庭,我校教师蒋永玲被推荐参加我省“最美教师”评选!
以下是她的个人事迹汇报,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教育教学生活,听听榜样老师的心里话。
实验中学邬春燕“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家,对我们而言也是温馨的港湾,是前行者动力的源泉。在河南省固始县实验中学,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被人们称道着。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但是全家人同舟共济,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因为爱的凝聚力,他们创造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典范。全家人以实际行动,为创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获得单位和邻里的普遍赞誉。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她叫邬春燕,是河南省固始县实验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从教27年,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在实验中学她连续12年担任毕业班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她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母亲,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从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正如2012届毕业生王书杰给她的留言:“您在我看来有无可挑剔的师德,您对学生的关注、您直率的性格、您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热忱……,无不让我感觉到一个真正的老师形象。”因工作成绩突出,2000年她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008年被信阳市教育局评为“信阳市初中语文市级学科带头人”;2009年在“两创两争”活动中被固始县教体局评为文明教师;2010年12月被河南省高评委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她的爱人周永胜是一名基层法庭的庭长,扎根山区法庭工作28年。常年在基层为千万个家庭排忧解难,视群众为亲人。经他办理的两千余起案件,调解率达70%,无一信访。他先后两次荣立省二等功,五次荣立市三等功。2009年、2011年两次被固始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十佳政法干警”;2013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河南省优秀法官”;2014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感动当事人河南省十佳法官”;2015年所在的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提名“河南省十大法治人物”,获提名奖。其先进事迹多次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法制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豫法阳光”、中国法院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以周永胜事迹拍摄的纪录片《大山守望者》在中央组织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纪录片展播”中,获二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有丈夫对工作的艰辛付出,更有妻子为家庭所做出的默默奉献。 心系社会 大爱无疆 他们夫妻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不高,还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生活并不富裕。可他们仍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资金,救助多名失学儿童。特别是对失学女童小文像自己女儿一样长达10年的资助,更是被传为佳话。小文因父亲患精神病,父母感情长期不合,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小文母亲远嫁他乡,8岁的女孩和奶奶相依为命,面临辍学困境。丈夫周永胜在对案件回访时看到孩子无助的眼神,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助之手,资助她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师范。给在绝望中挣扎的小文如山岳般的亲情。长期的救助中,孩子与夫妻俩产生了浓浓的亲情,在很多场合,懂事的小文都不忘说起她的法官爸爸、老师妈妈。 实际上,夫妻俩在参与公益事业方面的事例还有很多,固高的花季少女王某惨遭车祸,妻子和她素不相识,但积极参与募捐,奉献爱心。张老埠乡少年宋某罹患恶性肿瘤,妻子不仅个人捐款,还在微信朋友圈中呼吁大家都献爱心。丈夫也一直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繁重的审判工作之余,他主动请缨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常年无偿为中小学生讲授法制课,使那些留守儿童成长路上多了些法治的呵护。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善良的滋润,使夫妻俩内心充盈、自足幸福!
2015年12月8日的上海外滩,邬春燕因积劳成疾致声音嘶哑去上海治疗,儿子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面试,在外滩由儿子周洋帆拍摄。
潜心校园,一片丹心育桃李 互敬互爱 孝老敬亲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他们是1993年结的婚,婚后二十多年来,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夫妻俩常年处于聚少离多的状况,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夫妻感情。在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里时常交流工作体会,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时总能第一时间得到对方的开导、安慰。 他们夫妻俩在双方家庭中都是老大,孝敬老人也是他们共同的职责。妻子的父亲患病住院,老人家不愿呆在医院里,每次在医院输完水后就回到女儿家,一住就是两个月,丈夫毫无怨言。丈夫的父亲病逝后,他们想把老母亲接来同住,但老人家在县城住不习惯。他们遵从老人意愿,住在乡下,但无论再忙,他们都定期去探望,嘘寒问暖,逢年过节接来同住。在参加信阳市优秀政法干警“孝老敬亲为母亲洗脚”大型公益活动中,老母亲在电视台采访时还不忘夸耀起儿子、媳妇的孝心。 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也赢得了众邻里的赞誉。 勤俭持家 甘于平淡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多年来,他们夫妻俩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妻子2003年以前在张老埠乡中学任教。那时候家庭很困难,夫妻俩和年幼的儿子在学校分配的一间不足20平米的老房子里将就了6年。由于法庭工作繁忙,夫妻俩聚少离多,妻子只得一边忙于教学,一边独立操持家务。2003年,妻子调入固始县实验中学任教,家庭状况才逐渐有了好转。但是两个人依然十分节俭,因为他们又添了小文这个“女儿”。家里使用的沙发早已斑驳陆离,但夫妻俩仍不舍更换,为了美观,妻子做了一个沙发套,罩在上面继续使用。家里厨房和洗手间里一直放着大大的水桶,用过的水也不是随着下水道流走,而是被放进大桶里,用来拖地、冲厕所,进行二次利用;家里用电也是本着节约用电的原则,到哪个房间开哪个房间的灯,房间里没有人就把灯关掉。家用电器不用的时候,随手把电源拔掉,而不是随意浪费。 他们虽过的简朴,但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却从不吝啬。小文上师范,一次学费就几千元,相当于夫妻俩两个月工资,除此之外每月还坚持按时给孩子寄生活费,要孩子吃饱穿暖。当河南电视台记者问起女主人对清贫的生活是否有怨言时,她淡然的笑笑:“现在很好啊!比过去好多了。”夫妻俩的简朴作风也传承给儿子,儿子在上大学期间也相当“抠”,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平凡的家庭做着平凡的事,但平凡的事却折射了美丽的光芒。勤俭持家是一种素养、一种品行,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
言传身教 教育子女 因为夫妻俩都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儿子,儿子便在乡下由爷爷奶奶照顾读完小学。但夫妻俩平时很注意和儿子沟通,并以自身言行影响儿子,告诫儿子:做人要向上、有爱心,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夫妻俩欣慰的是儿子学习十分刻苦,也非常懂事,中招考试以全县每六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固高实验班,高招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2015年又被华中科技大学保送至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读研究生。当年儿子读中学时,课业负担重,夫妻俩经常陪伴到深夜。周末,橘黄的灯光下,埋头学习的儿子、辛勤备课的母亲、看法律书籍的父亲,成了小餐桌边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父母的爱心也在关爱中传承,在汶川地震和舟曲地震中,儿子在班中积极倡导献爱心,并把自己的压岁钱、买零食的钱都捐了出去。在上大学期间,儿子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每周都抽时间参加公益服务活动。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一个幸福、快乐、美丽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二十多年来,邬春燕、周永胜夫妻俩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工作,互敬互爱。他们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的家庭也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他们互帮互助,用自己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因为有爱,所以幸福!
实验中学蒋永玲老师 蒋永玲同志1987年师范毕业以后,生长在城关的她,分配到郭陆滩镇一中任教,她扎根农村教学十六载,2003年9月调入县实验中学。三十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兼两班数学课。 她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忘我的工作情怀,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融入到平凡的教学之中,她爱岗敬业,以校为家,视生如子,关注留守少年的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用一颗善良、真诚、博大的师爱、母爱谱写一曲动人的乐章。
用书教师育人爱为先 ,师爱母爱献无疆 一、德育为先,精心育人 “育人先育德”,她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按时检查班级日誌,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各科作业的收交、好人好事等项目的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动态,立足主动,寓“传道”于“授业”之内,达意于不言之中,把老师的爱、母性的爱融合在教学工作之中,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消费之风或多或少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成风,生活上奢侈浪费时有出现。针对这些情况,她适时举行了“节约是我们的美德”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使同学们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勤俭上学,成绩争优的学习风尚,从而让同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善于引导,苦心育人。 开好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安全及纪律教育。针对个别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不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她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健康上网》,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讲解案例,特别指出迷恋网络的危害性,组织他们开展积极向上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健康的校园文化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针对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个别同学有吸烟、酗酒、逃课、打架等、不服管教等陋习,她就及时召开《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有且只有一次,是无比珍贵的。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树立良好的心态,从容面对生活,笑对挫折和失败。让学生记住,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能放谢璀璨的光芒。升入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思想压力大,我就及时召开主题班会《找准目标,树立信心,勤奋学习,争创一流》,指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奋勇向前,不退缩。特别是六月份,及时指导学生劳逸结合,张驰有度,调整心态,增强自信,笑迎中考。 三、师爱无疆,细心育人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一盏明灯。我校留守儿童居多,年龄偏小,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或许孤独,他们渴望温暖;或许挫折,他们需要鼓励;或许错误,他们希望包容;面对失败,他们更渴望成功。这些学生时刻需要家庭般的温暖、母亲般的呵护。我就从细微之处加以观察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细心地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期望,体会到班主任的爱心和平等的态度,让这个班集体充满真诚友爱、积极的气氛。 为了学生的在校安全与学习进步,她坚持每天“六到六查”,即:早操到、课间操到、午间休息到、课外活动到、晚自习到、夜晚学生就寝时到;查课堂、查教室日誌、查寝室、查学生的出勤、查学生就寝、查学生各科作业完成情况。办公室、教室、学生寝室、自己的住宅四点一线,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轨迹。 一天夜晚查寝,清点完人数,将学生的被子一一掖好,正准备离开,忽然发现学生高心悦面红耳赤,呼吸急促,用手一摸,发高烧。蒋老师立即带她出去就医。当时夜已深了,医疗室都关门了,她顶着刺骨的寒风,吃力地骑着自行车带着她,跑了一家又一家,终于敲开了一家诊所。因为就诊及时,该学生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等她退烧后,才放心地离开。 留守学生魏玉磊,贪玩去逮小猫,结果手被咬得鲜血直流。我发现后,及时为他清理了伤口,定期领他去注射狂犬疫苗,消除了病患。家住南大桥乡的许杭,父母在外务工,年迈的爷爷卧病在床。中午吃饭时,他倒开水不小心将脚烫伤了,正在食堂吃饭的她,闻讯后,立即背着他去医疗室医治,给他喂药、敷药,支付医疗费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招考试前夕,恰逢端午节,班里的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上午课间休息,蒋老师转班发现他们有的情绪低落,有的烦燥不安,于是悄悄地去超市,购买一些皮蛋、粽子、糖果等食物。中午,把留守学生集中在教室,在黑板上醒目亮起“学校是你们的家,我们一起过节吧!”同学们惊奇地瞪大了双眼,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老师,节日快乐!”“大家节日快乐!”道贺声、祝福语此起彼伏,教室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洋溢着大家庭过节的浓浓喜庆。
2009年4月,正在上课的她惊闻爱人不幸因车祸去世,犹如晴天霹雳,泪水夺眶而出,悲伤、痛心、流泪,那时,她感觉天塌了,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怎么办?一个星期后,哭肿了双眼的她,坚强勇敢地站到了讲台上。她强忍悲痛,苦苦支撑着自己,因为她心里装的是临近毕业的两个班120多名学生啊。那一年,她带的九(15)班在毕业前两个月,纪律越来越好,成绩越来越棒。
2014年6月14日,上课下楼梯时,她不慎跌倒,导致右外踝骨折,打上石膏后,第二天她拄着双拐又站在她心爱的三尺讲台上,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没有请过一次假。在她的精神感召下,临近毕业的宏志九(17)班学生刻苦学习,加倍努力,中招考试成绩辉煌。她所带的九(17)班进入县前十名3人,有61人考入重点高中,所带的数学教研组名列全县第一。
蒋永玲同志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优秀辅导员”、“市级学科带头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级先进班主任”、“教师节优师”、“教学标兵”。蒋永玲同志以她扎实的工作作风、优秀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生活中的她孝敬公婆,尊老爱幼。在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口碑。2012年6月光荣地当选为信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2013年6月当选为信阳市第三届妇女代表。荣誉只代表过去,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与激励。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位人民教师,她将永远怀着一颗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把毕生精力和满腔热情奉献给她的挚爱的教育事业。